2017年马爸爸想象了未来的新零售业,说高瞻远瞩。
根据我目前的线下和线上个人经验,我将谈谈如何匹配和结合每个人的利益点。
以下是基础知识点:
线下日营业额=单日来客数*客单价*客户渗透率(实际购买行为的客户比例)
网上日营业额=单日UV*转化率*客单价
与线下相比,线上最大的
1 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来去,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(只要有网络)。
2 便捷的线上支付和物流系统保证了2017年客户体验不亚于线下(尤其是生鲜电商的配送)。
2014年新闻及周边相关从业者发现线下门店遇到的问题客人少!
到2017年,线下购物中心可以感觉到更好的购物中心(万达)。餐饮娱乐的比例已经提高到50%左右。一般来说,毛利润高的行业(奢侈品、护肤美容、高端服装、快时尚服装)可以开实体店。
剩下的行业做实体店基本半年就死了……
来客数(UV),客户单价、客户渗透率(转化率)这三个参数,只要提高一个数据就能提高性能,但提高的难度也高于一级。这也是淘宝从2015年开始开发线下商店(盒马新鲜),参与O2O平台(滴滴出租车)等导流原因。
到2017年,淘宝平均日均日PV和UV在天花板上,中国没有办法实现大量增长。如果淘宝不能国际化,他只能提高客户单价(天猫为淘宝提高了客户单价)和转化率(如果整个平台的转化率提高一个点,这意味着至少30%的业绩增长,淘宝现在打击假货,包括更多的明星和国际品牌合作,以提高转化率)。
事实上,自2017年以来,既然每个人的在线流量都达到了上限,那么两个离线发展的机会就开始萌芽。我们不能阻止互联网时代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,做生意,特别是实体经济,或离线零售,我们想提供的是消费者在这个时代需要的服务(商品)。
1 如果在线系统不能支持完整的客户服务,那么在线是线下分流的工具。
例:大众点评 餐饮店
大众点评给大家对各餐厅的评价,好的更好,差的更差。
2 线下作为线上更方便的服务环节,线下是线上服务的补充和优化。
例如:2016年优衣库双11开始,网上下单,店内提货服务。
3 线下为自己铺设线上服务体验,线上只是线下服务的补充。
例子:星巴克 app
这三种形式是的组合就是这三种形式。
其实线下需要的是一件事: 客流
值得尝试的是,互联网给线下商家带来客流的方式和方法。
现在有以下想象:
1 基于LBS在未来,我们不需要为系统和大数据的购物体验提供那么多选择,而是基于人们在哪里为每个用户提供最佳选择。用户只需要做的是判断问题(是否去,是否买)。降低客户的试错成本和时间成本。
对于企业来说,这可以减少线下推广,但将所有资源投入到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中,直接提高客户体验。
2 基于AR对于技术生活服务,用户需要的咨询完全根据周围环境自动呈现,所有需求都会以更友好的方式呈现,从而实现整体常规选择-服务-付款链接将转换为只有服务链接,早期的选择和付款将由互联网技术支持(未来超市购物不需要收银员,不需要拿出手机支付)。
3 根据大数据对用户的分析,改进其服务和商品组合。实体店无法逃脱商业区的概念,但可以根据商业区的人群进行分析,优化服务内容和商品组合,更满足客户的需求(时间是唯一的规模,随着时间的推移,每个商业区的用户结构和需求同步变化)
现在无论是饿了还是美团还是大众点评,商家都会推动这个信息的到来C端。当今时代是用户产生的UGC在内容爆炸的时代,用户每天都在宣布他们的需求和想法。如果基于这种反向思维,每个用户的需求实际上是已知的,那么只要用户真正需要的服务和业务在相应的人群中。
未来信息是第一生产力。谁掌握了最多的消费者信息,谁就掌握了分配资源的能力,谁就是市值第一的公司。
Copyright © All rights reserved | Colorlib 沪ICP备2021024381号-16
扫码咨询与免费使用
申请免费使用